为什么全球定位系统只需要24颗卫星就能覆盖全球,而中国北斗系统需要55颗卫星?
如今,人们的生活在许多领域都与卫星定位系统息息相关,但卫星定位系统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军事领域。一个精确的定位系统对许多军事行动都具有重要意义,因此许多国家都希望发展自己的定位系统。
GPS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卫星定位系统,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。受早期GPS的影响,人们在谈论定位系统时会想到GPS。然而,今天,中国的北斗卫星并不比GPS差。
早在2012年,中国的北斗卫星就覆盖了整个亚太地区,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将覆盖全球。届时,我们需要在太空使用约55颗北斗卫星,实现全面组网。很多人对此有疑问。为什么全球定位系统只需要24颗卫星覆盖全球,而北斗需要55颗卫星?技术是否不成熟,需要数量补偿?

专家说,使用卫星的条件和环境不仅仅是你想如何使用它们
专家解释说,事实上,能够在近地轨道上容纳的卫星数量是有限的。一旦一个区域被其他国家的卫星占据,我们只能选择更远的轨道,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相关性,我们需要更多的卫星。虽然我国早期发射的北斗卫星技术已经成熟,但与最新的卫星技术相比仍有一定差距,需要不断更新。
在发射的众多北斗卫星中,并不是所有的卫星都可以使用。有些卫星在运行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事故。随着航天器应用功能的扩大,航天器数量逐年翻番。卫星在轨诊断与维修技术作为卫星健康管理的关键和基础,一直是航天国家研究的重点。
另一方面,卫星目前无法回收利用。即使达到使用寿命,也只能停留在太空中,成为太空垃圾。目前,我国有54颗北斗卫星成功发射升空。这些卫星在中国建设了北斗基础加固系统2300多个基站,在国土资源、气象预报、地震预报、交通运输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。